当前位置:情欲小说>高辣小说>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8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48章(2 / 2)

涉及国民党政权腐败与历史敏感议题,部分观众对其历史解读存在争议,间接影响传播效果。

以上种种,导致《1942》成为了冯小刚导演生涯的滑铁卢。

相较于其此前作品,《唐山大地震》的高票房,《1942》成为冯小刚职业生涯中少见商业失利案例。

得出结论。

中国观众不吃严肃历史题材这一套,没有审美能力。

观影主力从80后变成90后,这群小孩、年轻人,不理解老一辈的伤痛,只懂得娱乐至死。

观众不行!

品不出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中国电影市场不行!

对严肃历史题材看法具有局限性。

不过小钢炮勇气可嘉,敢于尝试,实现了个人创作从商业喜剧向历史正剧的转型尝试。

尽管市场遇冷,却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深刻的现实主义印记。

以后大家不要吃力不讨好了,不要再拍这类的电影了,民族苦难还是留在纪念馆吧,不要传播了。

然后。

《1937》来了!

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不比河南饥荒轻松,但是首周票房超过《1942》全周期票房。

似乎,也许,大概率……

不是观众没有审美能力?

也不是电影市场不吃这一套?

有没有可能,只是可能,是电影不行啊,或者从业者有点问题?

也不是质疑谁。

同样的题材,观众自然会对比。

《1937》与《1942》显然在历史观和叙事角度上存在极大差异。

《1942》死气沉沉,带着历史循环论与宿命论的基调。

展现了饥荒、腐败、民众苦难等灾难在历史中不断重演,暗示社会问题根植于结构性痼疾,难以通过个体或单一事件改变。

国民政府救灾迟缓,官员贪污腐败,导致饥荒蔓延。

灾民在逃亡中逐渐丧失希望,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极端现象。

结尾字幕提到“1943年河南又丰收”,暗示苦难被遗忘,问题未被解决。

全片充斥压抑与无力感,最终未给出明确出路。

传递的只有“历史是死板的动态循环”的悲观论调。

自上而下的俯瞰视角,通过灾民、政府、记者、外国传教士等多重视角,展现灾难的全貌,但个体命运被宏大叙事稀释。

角色多为被动承受者,如老东家范殿元最终失去一切,充满无力感,丝毫不见个人对历史进程的主动影响。

白修德拍照揭露真相,与国民政府无动于衷形成明显,进一步暗示个体努力在体制性腐败前的徒劳。

很明显,《1942》的历史观是封闭的,历史变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结尾的丰收与遗忘,暗示苦难的重复到来,未来缺乏变革的可能。

电影揭露了历史伤疤,批判权力腐败与人性异化,但未提供解决方案。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原著作者刘震云,他们的历史观点,历史只是镜子。

摆在那里了,也就结束了。

而同样的严肃历史题材,《1937》则彰显了历史能动性。

通过普通人的求生与觉醒,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苦难中孕育着希望。

陆大川兄弟通过伪装、贿赂、组织自救等方式在绝境中求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