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表,谁才是首创。
另外沈三通也无奈,很多国人过于看轻自己。
下意识认为好莱坞没正眼看过中国,要等到《阿凡达》上映之后,票房突破十亿才正眼看。
这个心态,不只是小看了自己,也小看了资本社会。
以后美国确实废了,资本社会不爱钱,但目前还没废到日后的程度。
80年代,90年代尤为如此。
哪个美国公司能进入中国市场,股票立刻涨停。
美国是成熟的资本社会,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市场,能讲的故事太多。
而且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远比很多人想的要多。
早在六十、七十年代,很多人认为的封闭时期,也有民间交流。
到现在,各种机构,每年要花上几十亿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各个层级关系。
远比很多人想象的重视。
不说美国,改开后,跑出去又回来的海外华人,三十多年后回国,很多都不敢相信。
发展的太好。
他们离开的时候,农村凋敝不堪,城市也只有上海中心那一点,还有东北一些地方,能用上电。
回来之后,一、二线城市都能用上电。
农村的各种疾病没了,家家户户的孩子生下来,有挨饿的,但基本都养活,夭折的都很少。
一个健康的,有一定基础设施,成体系工业的市场,改开前中国是前十的工业国,怎么可能不重视呢?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英国就想进入这片市场,何况是现在?
20世纪福克斯想组织沈三通和卡梅隆对话活动,经过沟通后,没谈成。
沈三通要求,如果在中国对话,那么也要在美国对话。
这才对等。
还有一个附加条件,20世纪福克斯要帮助《鲨滩》在美国发行。
最终没谈成。
沈三通的电影,被好莱坞几大公司联合封锁了。
不对等,沈三通自然不会进行对话。
只有一个简单的仪式。
首映礼的一环,而不是专门办一场活动。
沈三通不是高看自己,而是很清楚中国市场。
某种程度上,沈三通代表的也不只是自己。
上赶着,觉得和卡梅隆交流是荣誉,贱人贱己,丢了自己的脸是小,把中国电影市场衬托的很便宜才是大事。
沈三通自己也想过,一个电影活动而已,有必要那么敏感吗?
思考过后,发现有必要,必须这样做。
因为美国是强势文化,把文化渗透作为国策,这种情况下,保持中立,事实上是偏向于对方。
必须战斗。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