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时间对我们来说都格外熟悉,他们怎么生活,怎么吃喝,大事小情,皆有记录,生活在这些时空里的人物生平以及留下的诗书经史都在我们的眼前。”
“这是中国人才会有的独特感受。你去问欧洲人300年前的事情,他们或许还能说出一点人物时间,再问500年前的,他们就只能挠挠头,然后说出些传说里的东西了。”
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是有现实根基的。
不是从地里挖个千年不腐的菜篮子,就是历史。
中国的历史,从大的历史观,到衣食住行的小事。
四个字,传承有序!
演变的过程有一条平滑的曲线,自然而优美。
身处其中的中国人,对历史有着无比深沉的爱。
这种爱,能在网文撑起一个大频道。
上亿历史文读者,每个朝代都有拥趸,就是这种爱的具体体现。
大家爱而不知,也无需知道,不必知其所以然。
但作为电影主创,沈三通必须把这种情怀提取出来。
《赤壁》电影的历史观,将会决定《赤壁》的票房的成败!
必须知道,中国历史不是设定,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大片的最大毒点是什么?
其实很明确了!
一个字,假!
两个字,虚无!
不是说百分百还原历史,也可以浪漫,但决不能虚无。
不能让观众感觉到假!
因为中国的历史,从源头上,是为了摸清地方情况,追求的就是真实。
原版的《赤壁》实事求是的说,单从特效、服化道来说,其实弄得不错。
但它虚无了,大一统之战,变成了帮派混战。
没了真实,其他做得再好,也是无用功。
沈三通再喝了一口水,继续道:“制度衍生文化,文化成为习惯,时间悠悠,当时的今人变成古人,又反哺诞生更多的文化和习惯。”
“无数的人和事,汇聚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高悬在我们民族之上,宛若星河,赓续万古。”
“我们畅游其中,受其熏陶,造就了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情怀,中国人的历史浪漫宛若空气,比比皆是。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注意到,但其实只有我们拥有。”
沈三通随口举了一个传统节日做例子。
最长情的民族
“端午节,十几亿人为纪念一个2000多年前去世的人,共同的过一个节日。”
“一样的划龙舟,一样的吃粽子。这样的事情,也是全世界从未有过。”
“2000多年来,不曾忘记那个为国投水的人,这种长情,人类世界没有这样的民族。”
“纪念屈原的,是屈原一族的楚国人,也有同样被灭了国的其他国人,还包括灭了楚国的秦人。中华民族的大义,是人类文明的典范。”
“我们知道大一统,才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大一统就没有中华文明,就没有几千年中国的强大,也不会有未来中华民族的强大。”
“但我们的历史不只是为胜者所书写,我们尊重失败者,尊重为自己的国家灭亡,悲愤焦虑的人。更尊重以命相博的失败者。我们民族的大义和长情,在人类世界是最深沉的。”
沈三通总结道:“这样的情怀也在三国,在赤壁。我们为东吴、蜀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而赞叹,也为丞相在第五次北伐中,行至五丈原,重病而亡,而喟叹。”
“三国多少年了?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了,我们依然不能忘,仿若就在昨天,时间上那么远,但又离我们是那么的近。”
“就像你去秦始皇陵参观,看到了一个兵马俑嘴上留下的指纹,就感觉那位两千多年前的工匠仿佛刚刚走过。”
“有历史的民族,像隔着玻璃,五指对印一样,去触碰祖先触碰的地方,感受他们留下的气息。”
“所以我拍《赤壁》,要拍给中国人看。因为只有我们中国人,有这样的历史,有这样的历史情怀。”
“让我虚构我们的历史,玩弄我们的历史,扮丑解构,来给外国人亵玩,我沈三通做不到啊!”
啪啪啪!
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三通解剖中国人对历史的感情,从周朝制度入手,分析的很透彻,讲的很清楚。
对于历史的看法、观点,充满自豪、从容。
而不是反思、批判、仇恨。
有极少部分记者对此是厌恶的,但有被轰走的记者在前,没人敢再放肆。
沈三通说不给面子,真不惯着无冕之王。
大部分记者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自发的鼓掌。
边鼓掌,边若有所思。
“我的发言第二部分讲完了,我的历史观,是拍《赤壁》的总抓手,精神上的指导。”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