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0章(1 / 2)

&esp;&esp;“学生幼年家贫,与兄长寡母相依为命,为了维持家中生计,兄长十二三岁开始便跟同乡人外出经商。那年一走三月也没有任何消息,后来同乡人都回来了,言说兄长还要等最后一批货售完才归,学生不放心,便带了家中仅剩的几百个钱去找了找。”

&esp;&esp;康熙问道:“那你兄长那次是否盈利?”

&esp;&esp;李绂一愣,怎么都没想到皇上感兴趣的是这个,回道:“多赚了二两银子,让学生一家过了个肥年。”

&esp;&esp;康熙笑了笑,说道:“你们兄友弟恭,可赞。以后你入朝为官,倒是可以让你兄长做个羡煞旁人的富家翁了。”

&esp;&esp;李绂表示,他考上举人之后已经不让兄长外出奔波。

&esp;&esp;胤祝看了眼上面的老头,嘛意思啊,难道是担心李绂当官了,他哥做生意就会不老实?

&esp;&esp;朝廷一直都有管官员经商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哪个当官的家里没有几个经商的子弟?或者有些当官的本人还让人弄一堆铺子给自己赚钱呢。

&esp;&esp;而且胤祝以后都就要做又当官又做生意的人,听到老头这是点了李绂一下,不知道自己要干的红茶出口生意会不会影响当九门提督的总兵。

&esp;&esp;康熙又问李绂本人平时可否习武,李绂说自己每天都会打一套太极拳,家里有条件之后也学了骑射,虽然赶不上武将,但骑马一日走个三百里不在话下。

&esp;&esp;满朝大臣们:还是年轻啊,皇上问什么说什么。

&esp;&esp;康熙却很满意,“朝中现在最缺的就是似你这般锐意进取的年轻人,以后当了官也不要稀疏了武艺。”

&esp;&esp;什么就武艺了?

&esp;&esp;诚亲王看了李绂一眼,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而已啊。

&esp;&esp;胤祝的关注点在年轻人上。

&esp;&esp;官场真不好混啊,三十多的都能被称为年轻人,那他真的是婴儿吧。

&esp;&esp;李绂退下之后,康熙问了两个他觉得殿试文章写的还不错的,眼看着前十名都要问过去了,还没有张柯。

&esp;&esp;胤祝瞅了老头一眼。

&esp;&esp;这老头昨天不是还说,海贸之事要重新考量,支持海贸的大臣要提起来几个,而新科进士张柯的文章就很合乎时宜吗?

&esp;&esp;这时,康熙突然道:“江苏吴县张柯,不是前十名吗?站到哪里去了?”

&esp;&esp;站到倒数第二排去了。

&esp;&esp;张柯都没想到自己会被点名,赶紧出列,由于太过紧张还绊了一下脚。

&esp;&esp;看到御前失仪的这么个人,群臣都是一言难尽。

&esp;&esp;一看这样子就是从底下一点点考上来的。

&esp;&esp;不过跟刚才的李绂一比,也差太多了。

&esp;&esp;而且这长相,跟个土匪似的。

&esp;&esp;康熙:---

&esp;&esp;十五没跟他说这个开海禁矿禁文章写得好的人长这个样啊,朝廷放这么个人,会有人敢跟他交接公文吗?

&esp;&esp;放到地方去任官,似乎也只能放到南北两处边民比较彪悍的地方,才不会让百姓觉得朝廷不可信吧。

&esp;&esp;虽然心里这么想,康熙还是面带微笑的叫张柯免礼,“朕看过你会试第一场的文章,你主张开海,可曾考虑过开海之后沿海百姓纷纷出海以致盐田抛荒的场景?”

&esp;&esp;“学生年幼时就生长在海边,盐田根本不足以让海民赖以生存。”张柯没什么语言技巧,说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心里话,在他看来,开海才能让海边的百姓富裕起来,而在完全富裕到能够不在乎盐田收入之前,那些人是不舍得放弃晒盐这一项收入的。

&esp;&esp;然后他又提到认窝的盐商对他们窝子里盐民,全都是想法设法的压低收盐价格以各种盘剥为能。

&esp;&esp;虽然只有一两句,但已经足够在场的官员对张柯有了个初步的认识。

&esp;&esp;这家伙就是直来直去的愣头青,皇上不用他还好,若是用他,绝对的那鸡毛当令箭,办事一板一眼。

&esp;&esp;再说这长得也太丑了。

&esp;&esp;康熙问完,让群臣商议,随后给他一个排名的参考。

&esp;&esp;于是大家都说了自己心目中的状元榜眼探花。

&esp;&esp;胤祝觉得他皇阿玛对张柯的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