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1章(1 / 2)

“这个问题说来就复杂了,农户家养鹅不注意定向培养,咱们这个鹅场的鹅叫做疤瘌眼鹅,人送外号产蛋王,当年能产五六十个,第二年能产百十个。农户养殖后效益高,然后能快速起群,这样屠宰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大鹅回收,现在每天两万只鹅的产量,如果没有大量的供应那是不可能的。”

其中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那就是农户家养的鹅质量远比养殖场的要高。养殖场短期催肥的鹅,鹅绒少,质量差。想要生产上好的鹅绒,那就要二年以上的鹅绒。只有普通农户家养二三十只的规模,才舍得把鹅养到两三年。

周边六个县,已经依托刘夏莲、刘秋月家的种鹅场、种鸡场形成了闭环的供应关系。

孵化厂提供鹅苗、鸭苗、鸡苗。农户自行养殖繁殖,屠宰厂常年大量收购家禽。农户增收,养殖场赚钱,屠宰厂也赚钱。市场经济逐渐繁荣,农村集市人流涌动。同时农民自家也能食用家禽的肉蛋,大大改善了生活水平。

红松县小河沟村,董小正家就是最生动的写照。前年,他家日子勉勉强强,老婆一个,孩子两个,一家四口的小日子,主食就是苞米窝头,菜就是土豆白菜。

前年春天,小正的媳妇去了趟李家屯打工,一个月后拿了一百块钱和五十只小鹅回来了。

董小正当时就生气了:“媳妇,宁养十头狼,不养脖子长,这玩意可能吃。”

“你滚犊子玩意听谁说的,鹅吃料很少的,你当我去干啥了,我就去人家大鹅场打工了。家养大鹅五十只,给个银行都不换,你看我养吧。”

蓬勃发展的养殖

小正媳妇那是真用心了,苞米、小米、豆饼碾碎了还得用开水烫了才给小鹅吃。采摘回来的野菜清洗干净了,晾晒好了再切碎了喂鹅。白天赶出来晒太阳,晚上关在密闭的鹅舍里。

小正摸摸媳妇的脑袋:“也没发烧啊,一个大咧咧的人,当年带娃都没这么细心过。”

小正媳妇义正言辞的说:“你懂个驴球球,刘秋月的故事听过没,从收山货起家,到现在身价数千万,主要靠的就是养鹅,养鸡,凡事不要先去要结果,要去问自己的过程。这五十只鹅其中母鹅四十只,公鹅十只,养好了,明年翻十倍,五百只。明年再养好,翻十倍五千只,到时候你想开吉普开吉普,想开皇冠开皇冠。”

“我不信。”

“不信就给老娘干活。”

就这样过了两年,小正和媳妇两人努力把鹅养好,虽然没有发展到五千只,但是每年出栏一千多只大肥鹅,卖了五万颗种蛋,还有两万多颗普通蛋。妥妥的万元户,家里买了骡子、大马车、黑白电视机和大二八自行车。

现在的日子是以前都不敢想的,以前想吃块肉都得等过年,现在随时想吃随时都能来锅铁锅炖大鹅。

小正媳妇这天有去李家屯培训了一周,这次回来带回来了一百只乌漆墨黑的小鸡子。

小正问:“媳妇,你这是整的啥玩意,谁家好鸡长这个样子,黑不溜秋的。”

“要不说男人头发短见识短呢,女人头发长见识长。这叫乌鸡,内脏、肉、血都是黑的。肉蛋兼用品种,小鸡六个月就能长大,公鸡五斤多,母鸡三斤重。这鸡产蛋高,熬汤还是大补,养好了卖过去就行了,厉害的很。”

小正和媳妇在养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孵化场扶持的成功数千小农户之一。

当然,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因为各种意外原因养殖失败的也大有人在,毕竟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同样天天风吹日晒的上学,有人考清华有人考北大,有人烤地瓜。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夏莲、刘秋月姊妹两人的养殖成功了,带动周边数千农户,大成功特成功。不算本地供应本地市场的,单单说供应南方市场的白条,年产大肥鹅一千万只,鸭子五百万只、鸡三百万只。

对于养鸡,刘夏莲一直反对集约化养殖鸡,鹅、鸭都是水塘散养,吃青菜喝清水,养殖出来的都是健康食品。三百万只鸡也是散养的跑山鸡,以乌鸡、麻羽鸡、油鸡、三黄鸡等为主,总之都是五六个月出栏的散养鸡。

但是现在外国鸡进来的厉害,全国各地都开始了大规模的笼养洋鸡,也就是进口的蛋鸡、肉鸡。通过激素饲料养殖,一只鸡从出壳到上餐桌短短六七十天,甚至四十五天。

以极低的价格冲击市场,给散养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过刘夏莲的产业里养鸡占的份额很小,一直追求高端鸡市场。

夏季的长白山还是很好的,没有那种特别热的天气,尤其是晚上甚至还有一点凉,成筐成筐的长豆角、嫩黄瓜源源不断的送到泡菜厂进行加工。

刘夏莲检查了两个月,才把自己旗下的各项产业检查了八成。龙江赵大喜那她是从来不去检查,也不看账本。电器生意各百分之五十,米面粮油生意自己只给了启动资金,人家这么多年免费送的下脚料早够本了。

还有一个就是鹏城磷虾渔业,李虎新成立的公司。三艘船跑南极去了,平常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