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4章(2 / 2)

山多田少的地方,之前的江南的奴变虽然没有在这些地方发生,但是大量的佃户被剥削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土豆番薯和六谷子虽然可以通过将大量的山地黄地滩涂利用起来,暂时缓解粮食的压力,但是这本质上还是一个土地问题。

想要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向外扩张。

对于闽地而言,最方便的当属于对面的大琉球了,尤其是现在的大琉球正在快速发展,说一句日新月异都不为过,不仅分田分地,就连良种也有,如果识字的话还能进工厂,对于人员的吸纳度非常高。

而两广,则可以向安南发展,安南脱离大魏已经数百年,早已养成了民族意识的萌芽,尤其是上次脱离时的情况尤为惨烈,也让宋时不得不在这个地方多费一点心。

这次收复安南之时,也多亏了阮氏地盘之中的大量大魏商人,他们在当地经营了数十年,直接将阮氏的会安建设成了与广东区别无二的地方,汉服,广语,甚至通用的也是汉字,很难区分自己到底是在安南还是在广府。

这也让迁居安南的行动抵抗程度少了很多。

这几个地方恰好因为环境恶劣,资源稀少,必须抱团生长,所以宗族观念也最为浓厚深重。

江南之地还能发展工业农业,而沿海地区自古已有下南洋的传统。

宗族观念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南下的百姓而言,却是能深刻凝聚他们自我认知和团结一心抵抗本地土著的必要手段。

大量的皇城日报以赔本的形式通行全国,甚至流落南洋,为的自然就是点燃他们心中的那个种子。

而现在,已经到了种子发芽的时候。

为了不让荷兰与西班牙插手日本的事情,宋时在沿海的市舶司蚕丝、茶叶、以及瓷器交易方面给予了巨大的优惠,不过相应的也用东道主的身份从那些西洋人的手上弄到了不少的远航技术人员。

宋时来到这个世界后,很多东西发生了改变,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以另一种形式沿着原来的道路继续前进。

17世纪的安南,在大魏陷入战乱的时候,长达百年的时间之中,接收了一大批不愿归顺女真而从大魏的陆地深处迁居而来的汉人。

直到“汉乡”这个词在随后专指长久定居在安南的华人。

而这一次,依旧有着大量的人口通过各种方式开始涌入安南,只是这一次,不会再有“汉乡”这个词,因为他们所在的土地,就是他们的家乡。

-

陆地上的贸易路线,往往会因为战争和劫匪而打断,它的稳定与否,与政治息息相关。

而海洋上虽然要面对风暴和迷航,但是运输的成本却大大的降低了。

不过想要远航但是就有两个逃不过的问题。

一是船,二是风。

在没有突破高强度大型金属的制作工艺之前,远航的海船都由木头建造,尤其是船桅,对于木头的要求越发的高。

越是巨大的木头,运输就越发困难,如果那巨木并不靠近河流的话,整个运输过程就是一场灾难。

从欧巴罗到亚洲,从美洲到南洋,皆是如此。

不过由于之前数百年的海禁,华夏原本的船业优势所剩不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突破。

而永明城,和琉球就是宋时精心挑选为大魏准备的造船基地。

随着宋时手中的资源越多,她对造船的投入也就越大。

从日本、朝鲜、沿海海商、甚至安南的船工,木料,源源不断的输入到这两个地方。

永明城以修建能横跨太平洋的巨大船只为目标,虽然万物工坊目前做出来的蒸汽机除了奇观以外没有任何作用,距离实用还差了个十万八千里。

但是通过研究≈lt;a href=https:/tags_nan/tangchaohtl tart=_bnk ≈gt;唐朝以来就有的“车船”技术,将船舱安装明轮,由船员踩踏驱动还是可以尝试的。

永明城,正筹备着一支越过亚洲与美洲之间的海峡航行的船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