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重勇心中冷笑,却是面无表情的坐到了龙椅之上。
他随手将披在身上的龙袍扔到一旁,环顾众人说道:“本官,实在是当不得天子二字。既然你们都拥戴本官,那本官也愿意带领你们为天下人做点事情。如此纵然是有天子之名,也实在是画蛇添足,不如今后就不设天子了吧。你们倘若不同意,那本官就自尽于此地。”
还能这样吗?
大殿内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被方重勇的话给惊呆了。
还是元载反应最快,他上前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说道:“官家圣明,所言极是。官家乃是百官之首,发号施令名正言顺。”
“是啊,这天子不要也罢。”
“没错,确实是这样的。”
众人在大殿内议论纷纷,大声密谋以表忠诚。
方重勇暗暗松了口气。好多时候,计划没有变化来得快。即便是安排周翔,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
“官家,即便是没有天子,登基大典不可废。”
元载走上前来叉手行礼建议道。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书完)
这年冬天,几乎是年关快到的时刻,方重勇在返回汴州献俘的途中,麾下军士哗变,簇拥他登基。无奈之下,方重勇只得带兵入宫,“请求”天子李偿退位。
不知为何,方重勇不肯以天子自居,仍然自称官家。
没有天子,那就没有“天授王权”之说,于是开闭门会的时候,元载询问方重勇:新朝当立,皇帝治理天下的法理性何在?
方重勇则是提出了“顺天应人”的说法。
首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正统,必须来源于“大一统”的王朝,换言之,朝廷所统治的地盘要尽量的大,尽量的囊括过往朝代的传统地盘,至少是核心地盘。
越大越好,越是疆域辽阔,就越是具有正统性。
唯有如此,方能与其他伪朝相区分。
其次,新朝的正统性,来自于顺应天下局势,与百姓们的拥戴。
正因为百姓都认朝廷,所以朝廷才是朝廷。如果大家都不认了,那么朝廷就变成了伪朝。
简而言之,民心是天下大势,也是统治的根基。倘若有一天朝廷失了民心,那么所谓大义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方重勇强调了“王权民授”的概念。
因为某些原因,所以这样,那样,再这样,再那样,懂的都懂。
这些说法,很好的规避了唐朝为什么变成了“前朝”,而不再是正统的原因。
因为大唐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它自然就变成了“伪朝”,它丢失了大量边疆的疆域,所以不再具有大一统的正当性。
大唐君王的权力来自于百姓,如果百姓们真的还支持大唐天子,那方清之流,又如何能够上位?
这些弯弯绕绕的话,看起来花里胡哨,实际上却是老实人在讲大实话。
权力不来自于百姓,难道还来自于虚无缥缈的上天不成?
方重勇的话语也暗示了,如果将来新朝廷倒行逆施,百姓们也会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
与其编造谎言,强调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自己把自己都忽悠了。
还不如办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过不下去了,谁会无缘无故起来造反呢?
一众亲信,对此心悦诚服。
元载又询问国号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国号可为“汴”,或者为以睢阳为中心的“梁”也行,还可以叫“魏”。
当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来的,国号为“凉”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方重勇却说:
“为官为政,治理国家,总是讲究一个政治清明,爱民如子。
所谓清如水,明如镜也。
国号或为大清,或为大明,以示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传达到中枢。你们认为是叫大清好,还是叫大明好?”
很显然,方官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抛出两个选项让亲信们参详参详。
国号一般都是以开国皇帝起家的地方为准,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陈便是取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陈姓,当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时期的陈国。
只不过那个地方在河南周口,与陈霸先的家乡浙江吴兴离得很远。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陈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国号。
新朝国号为“方”亦是可行,只是这大清或者大明,确实是有点标新立异了。
然而元载却带头站出来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说大清或者大明这两个国号都很好,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大明的国号应该比大清更好一点。
方重勇顿时感觉很好奇,询问缘由。元载继续说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大吉!”
这个角度很是刁钻,而众人转念一想,又觉得元载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