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情欲小说>高辣小说>盛唐挽歌> 盛唐挽歌 第1124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盛唐挽歌 第1124章(2 / 3)

,一律贬官。为做表率,方清、严庄等汴州朝廷高层,罚俸一年到三年不等,以示惩戒。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天子意外驾崩的事情就这样彻底了结,除了今后对阵吐蕃多一个说辞外,其他的人和事,都不会再追究,此事到此为止。

官家都自请罚俸了,都大赦天下了,还要怎样?

除了天子驾崩这件大事以外,自朝廷出兵关中赶走吐蕃人后,天下局势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稳期。

丢失兰州,对于吐蕃人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这意味着他们的防线已经从战略进攻,转入到了战略防守之中。

而朔方军直面吐蕃人的压力,也不得不名义上依托于汴州朝廷,扯起这张虎皮,才能在吐蕃与回纥的包夹之中求存。

吐蕃人这次进军关中,消耗了大量粮秣,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人员折损亦是不小。他们只好以凉州为核心,放弃陇西之地,收缩地盘打算长期经营河西走廊,再图将来。

河西走廊周边,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战争旋涡。只是因为汴州朝廷觉得出兵时机还未成熟,暂时处于静默之中。

汴州这边,方重勇也没有闲着。

在他的倡导之下,吏部新成立了一个“官员培训学校”,就在汴梁城内,简称“官培”。

所有到中枢任职的外地官员,均要进入官培学习,合格后方能上岗。

所有外派到地方的科举士子,也要在官培之中学习一年,合格后才能去外地赴任。

原则上不允许科举士子中举后直接在中枢任职。

科举制度本身,朝廷也进行了微调,原则上不允许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参加在汴州举办的国家一级的科举。

但各地官学,可以推荐“优秀学生”到地方官府中担任书吏等职务,满三年后颁发“执业证”。地方科举选拔合格者,也可以申请到地方官府之中担任吏员。

只有手里拿着“执业证”,才能来汴梁城参加国家一级的科举。

政策初衷,便是让科举之人了解官府运作,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吏员家族垄断基层政务。

对于这个政策,汴州朝廷内部争议颇多。

朝廷显然是增加了对于官僚的管理与考核,科举不再是一锤定音的门槛,也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飞速升迁”之路。

有人认为此举是在瞎折腾,白白的浪费税赋;有人认为是凭空制造门槛,阻碍了“天才”们的上进,延长了他们上位的时间;有人则认为此举是针砭时弊,改善了中举之人不通实务的弊端。

反对的有之,大力倡导的亦是有之。

但不管怎么说,朝廷在不断微调选拔人才的政策,这正是说明:朝廷正通过不同的渠道,持续选拔人才呀!

如果官方渠道就能提供上进的阶梯,那谁还愿意去揭竿而起造反呢?

脑子活络的人,已经从朝廷不断颁布的新政中闻出味道来了!

一时之间,此前对于汴州那边科举完全不当回事的江浙之地,大量家境殷实之人迁徙来到汴州读书,或者通过更改籍贯的方式,迁徙来汴州。

他们的安排很好,先改籍贯,再在汴州本地的官学读书,然后进入汴州本地官府担任吏员,拿到执业证后,直接参加科举。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外如是。

不过那些都是后话,正值年关之际,朝廷之中又出了一件大事:

辅政大臣之一,大理寺正卿韦子春,对天子上书,直言“武氏乱国早有先例,朝堂诸公恐惧武周复现”,以此为由请太后还政于天子。

主少国疑,少年天子当政是个什么下场,历史上多有案例无需赘言。

韦子春的奏章只字不提方清,却又句句不离方清。他曾经是永王李璘的幕僚,又蹲过善缘山庄,外人很难将他和方清的死忠联系在一起。

当初朝廷任命辅政大臣的时候,韦子春的出现非常令人意外,也被某些人认为是制衡方清夺权的“保险丝”。

然而,谁都没想到,率先搞事情的,居然是韦子春!

得知最不可能投靠方清的辅政大臣,竟然作出如此激进的举动,心系李唐却心灰意冷辞官赋闲在家的颜真卿,在忧愤感慨之下,竟然一病不起。

好在方重勇以“先帝嘱托不能轻废”为由,让议政堂驳回了这份奏章,并公开支持太后理政。

他上书朝廷辩驳韦子春的奏章说:武氏家族庞大,子弟众多,在朝中为官者亦是不少,其中有庸碌之辈,也有国之干城。若是朝廷预先设定武氏人人反贼,那还不如勒令武氏一族改姓,免得将来听到武字就身心不适。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颜真卿的病情居然奇迹般的转好了!颜家本来都已经开始准备颜真卿的身后事,没想到这位老人又转危为安,搞得已经在汴州商铺内买好下葬用明器的颜家人好不尴尬。

这天是年前的最后一天,方重勇轻车简从,带着礼物,前往汴梁城郊外的颜氏宅院探望颜真卿。和他一起的,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情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