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都活面子上过得去;要么潇洒走一回,当一把黄巢。
基哥惜命,有台阶下不会掀桌子的。
至于基哥记仇,那就是后话了。他要报仇,也得有机会,也得有手段。慢慢看书就行了。
白露之乱,官面上,说的是勤王,说的是中枢有人谋反,图谋不轨,压根就不提发赏赐的事情。明面上如此,这个是对于事件的定性。
我是来勤王的,输了的神策军,才是叛军。
这就跟死人不会说话是一个道理,赢家掌握话语权。
事情的真相如何,不重要;或者说,追究已经没有意义了。
伴随着这一大波中枢朝臣的鸡飞蛋打,官场已经重新洗牌,不会有人去追究事发当日如何。
这个就是小方能力的另外一面,在会猛打猛冲的同时,也要会收拾残局,不要把局面弄到不可收拾。
比如说杀掉基哥,清君侧什么的,做了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而小方这么做,无意中极大削弱了大唐中枢的权威,导致边镇蠢蠢欲动,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依旧还是我从前的说法,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的“国家意志”。所谓国家,都是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小方这么做,对于大唐的统治肯定不利。
可是,他为什么要顾忌大唐的统治如何呢?大唐就算统治了全球,对他来说,又有什么直接的实惠吗?
只要跳出玩战略游戏的视角,去看待小说中的人物。你就会发现,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诉求,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被人脑控,被人随意摆弄的物件。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小方的乱入,让大唐乱得更快了。你细看他的每一件小事,似乎都是在做对大唐有利的事情。比如说为银枪孝节军出头,为有功将士讨赏,是不是在维护军队权威呢?
好像也是。
但是把一系列的事情结合来看,或许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改变”历史,未必会得到事前想要的结果,你越想盛唐千秋万代,或许盛唐跌落神坛就越快,这或许就是“历史不能假设”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我建议再把这一段重新看一下。
本书剧情已经开始发力了哦,前期铺垫足够了。就跟发射阵地架设好了导弹一样,我按一个按钮就能写一波大剧情出来,只看整本书的主线需要而已。
接下来让我先缓一缓,本书剧情已经从“盛唐”阶段,进入到“挽歌”阶段了。
不要催更,我只保证写作质量,不做任何加更的承诺。
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天宝十一年秋,就在基哥寿辰当天,这位已经花甲之年的大唐天子,颁布了一道新圣旨:全方位改组禁军!
进一步缩减南衙禁军的编制和框架,使其彻底虚化,成为一个只保留象征意义军队,职能转向“征兵办”性质,已经不能参与军事行动的鸡肋。
然后将北衙禁军众多华而不实的番号全部砍掉,改组为一个整体,分为两个部分。
其中一个部分,被称为“殿前司”,下辖银枪孝节军,军指挥使方重勇。
以及新组建的黑云长剑军,军指挥使崔乾佑。
两军并列,各一万人编制。
每一军下辖五个“都”,一个“都”两千人。
其中黑云长剑军,由原神策军一部吸纳精锐改编而成。银枪孝节军的扩编,则是继续在边军中招募精锐。
这两支军队,银枪孝节军屯扎长安玄武门,黑云长剑军屯扎大明宫,定期轮换负责戍卫京师。
而北衙禁军中另外一个部分,则被称为“侍卫司”,下辖八万人,分为四个“军”,一个军下辖两万人。
这四个军分别是:龙捷军、铁骑军、虎捷军、控鹤军(不是方有德麾下那个,他的编制没有得到朝廷正式授予),每一军又分为“左厢”和“右厢”,一厢下辖五个“都”,一个都两千人。
禁军扁平化构架,由高力士统一调度。而高力士就是基哥手脚耳目的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基哥在担任新的禁军统帅。
由于兵员缺口极大,因此基哥下旨,从各边军中抽调悍勇之辈入禁军。
军改时间为一年,半年之内要看到军队骨架;一年之内,必须全部改组完成。
改组禁军所需人员、钱粮、装备,则由六部衙门中的兵部、户部、工部分别对接,务必要做到有求必应。
从边军入禁军的长征健儿,兵部亦是将兵籍转移到禁军之中。
由此产生的缺额,边镇各节度使自行解决。要么缩编边军编制,要么自行募兵自行供养,总之朝廷不会再负责缺额人员的钱粮装备。
简单的说,就是边军某个丘八转到禁军中以后,他们就不再属于各边镇的原来单位。至于边军缺了个人,朝廷不管。
朝廷的钱粮,只保证发到那个被转移的人手里。
边军缺了人,需要自己想办法募兵,自己想办法提供军需和军饷。至于要
情欲小说